课堂是老师们传道授业的第一园地,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7年7月12日下午,基础医学部全体教师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教师们从教学常规、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听课学习等诸多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整个会议持续近两个小时。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身就要有一桶水。老师们提出,教师的能力提升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同行听课、参加教学能力培训、顶岗实践、短期培训等方式拓宽教师眼界,充实自身知识储备量。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管理及制度执行方面,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及部门给予相应指导和督促;制定完善课程标准,梳理针对各专业的知识要点。为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度,老师们建议在上课之初就给予学生相应知识要点,授课过程中全程督促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部门应监督教师期末复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需要深入记忆的学科,基础医学课程更是如此。学生的医学知识网络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而非一日之功。因此对于学生,老师们建议,第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必要时对学生做适当的思想工作;第二,因材施教。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势在必行;第三,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单元测试、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能力等均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中,改变一考定胜负的局面。第四,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用云班课等方式提升学生兴趣,定期推送章节练习题,实时互动,形成资源有效共享。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部将继续秉持“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评价过程化”的理念,持续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涵建设,加大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力度,规范教务考务工作流程,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