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优质教学资源。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行动计划》主要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两个国家级项目带动和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力争经过三年建设,为实现《决定》“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18年,规划在建及验收国家级项目达到100个左右,并带动不少于200个省级资源库和数百个校级资源库建设,基本形成三级资源库建设体系。
完善高职教育结构。目前,高职教育结构的国家层面设计基本成形。在这一框架体系下,《行动计划》强调:一是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二是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就业率(不含升学)低的高职教育规模,鼓励各有所专、错位发展,保留专科高职发展空间;三是开展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可行性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了“接续培养制度”概念——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制度,并从标准体系制定、专业设置与目录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对完善接续培养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一是通过探索高职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二是为各种所有制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更多机会,优势互补、汇集资源;三是优化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公办高职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鲜事物,“混合所有制”需要整个高职界在现有政策框架内不断探索,以成功经验带动整体发展。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行动计划》明确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促进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职业变化更加吻合。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三是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质量年度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
提升院校治理能力。《行动计划》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为统领,明确要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而着力点有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和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提高资源保障水平。鉴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地市主办的高职院校经费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各地应引导激励行政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生均拨款制度要覆盖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而兼职教师应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并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行动计划》强调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组织保障合力,落实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责任。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要求,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增强中国影响和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薄弱环节和难点,尤其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行动计划》强调以“科学规划”、“立足当地”、“对口支援”、“综合改革”支援困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水平。
增强技术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对改善高职教育弱势地位、提升社会影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14年,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收入达26亿元,校均210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近60所学校。《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配合“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实现全新的跨越
《行动计划》描绘了今后三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蓝图,需要高职界凝聚共识,积极行动,形成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合力。未来几年,高职教育战线要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为工作主线,切实推动高职教育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办学状态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呈现全新发展面貌,实现全新的跨越。
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向院校自主。《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要求,明确了诸多保障院校自主权的政策举措。各项任务和项目并不强制承担,而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愿提出自主安排。广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切实体现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实现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的转变。
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随着《行动计划》实施,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