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对外交流与合作 > 正文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学习总结”

发布人:科技处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9/29 来源:本站 浏览:

为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学术科研能力,助力学校优质院校建设,结合师资队伍培养规划,我校于2018年6月向重庆市政府申请派出赴澳门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改善学术会议”的出访团,获得批准。本次出访团由3名教师组成,团长为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杨柳清,团员包括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师王丹、熊万军,出访时间为2018年9月14日至2018年9月18日。出访团于2018年9月25日已将本次学习情况在学院内进行汇报交流。现总结如下。

一、出访情况

我校出访团按照原定计划于2018年9月14日从重庆乘坐国航CA5439航班飞赴澳门,抵达时间为20点。因台风“山竹”影响,本次会议临时更改日程,将原定9月15日至9月17日的会议更改至9月14日晚至9月15日下午。我校出访团全程参加了本次会议,包括大会开幕式、院士论坛、主题报告及各分论坛。2018年9月18日,出访团乘坐国航CA5440航班从澳门返回重庆再返回万州,返回时间为20点30分。

二、会议情况

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原名“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是由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营养学会共同组织的亚洲富有影响的营养学高端论坛,也是中国营养学会打造的品牌学会会议之一。自2008年在澳门创始,分别在成都(2010年)、香港(2012年)、台湾(2014年)、上海(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会议,成为了营养学界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加深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科技工作者的友谊,为改善中国居民乃至球营养健康状况携手共进的重要途径。

(一)会议日程安排

澳门营养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于2018年9月15日上午在澳门科学馆如期举行。受“山竹”台风影响,会议时间临时将9月16日分论坛提前到9月14日晚进行,200余名营养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开幕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张磊时,澳门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副部长邵彬,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朱蓓薇、蔡威、马爱国,澳门营养学会理事长尤淑瑞,中华膳食营养学会(台湾)理事长章乐绮,香港营养学会理事长张智良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致辞。本届会议的主题为“营养治疗与健康促进的新挑战”,设立了院士论坛、主题报告两大主会场,同时设有老年营养与成功老龄化、临床营养、注册营养师建立与发展、婴幼儿喂养肠道舒适性促进策略、妇幼营养、公共营养及慢性病防治、学生营养、儿科临床营养、养生药膳与保健食品9个分论坛,海峡两岸的多位著名营养专家针对海峡两岸暨港澳民众共同关注的营养与健康等问题做了精彩报告。与会人员从营养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临床营养在各领域的规范应用、营养与慢性病防治、营养师的注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二)主要内容

1.院士论坛

本论坛共有两位院士作了报告。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作了“聚焦营养与健康,创新发展食品产业”的报告。朱院士围绕“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营养与健康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国际共识”、“聚焦营养与健康,创新发展食品产业”三个方面了介绍。一是从人类膳食结构的变化、当前膳食结构的三个特点、膳食结构造成健康和GDP的损失等方面阐述了“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二是从世界营养产业的持续增长、各国政府聚焦营养与健康发展战略、引导膳食结构转变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基本国策阐述了“营养与健康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国际共识”。三是从政府引导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科技主导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食品产业创新发展阐述了“聚焦营养与健康,创新发展食品产业”。最后朱院士对“传播营养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并支撑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为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做出积极贡献”作了展望。另一位是两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李立明作了“营养与中国主要慢性病预防—-从50万人队列研究得到的启示”的报告。李院士围绕建设国家大型人群队列的历史机遇、为什么要开展国家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我国慢性病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我国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2.主题报告

中国首席代表云淑梅博士和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作了专题报告。云博士报告的主题是“国内外减盐形势与进展”的主题,围绕盐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的关系、钠盐的基本生理功能和代谢、膳食中盐的来源、减盐与心血管健康的证据、世界各国盐的摄入量、WHO对盐的推荐摄入量和减盐目标及减盐项目的关键步骤、国际减盐项目及其成果、国内减盐有关的规划目标和减盐项目,最后对中国决心工程作了简介。马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水合状态与认知、体能与健康”,围绕水的理化特征和结构、水的代谢与水平衡、水的生理功能、饮水不足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水摄入和水合状态评价、水的膳食参考摄入量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由于我国对水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通过这个报告,揭示了水对健康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特殊人群的水的需要量标准的制定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3.会议分论坛

在各个会议分论坛中,出访团重点参加了注册营养师制度论坛、临床营养论坛、公共营养论坛等。

(1)注册营养师论坛。在此论坛中,主要由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蔡威作了“中国注册营养师现状与展望”的报告。蔡教授围绕营养专业教育的发展回顾、我国的营养法规之路、注册营养师工作进展、注册营养师工作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注册营养师的职业发展今后主要朝着社会认识、行业认同、国家认可、法规认证的方向发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汪敏主任作了“基于注册营养师制度探讨临床营养专科化人才培养”的报告。汪主任围绕《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考试实施办法》、中国营养师队伍需要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普遍性、临床医生对营养治疗关注度不够、临床营养专业人才远满足医疗需求不能等六个方面介绍了临床营养专科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高校应顺应注册营养师制度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建议。

(2)临床营养论坛。临床营养是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与临床联系密切,来自各个医院营养科的专家分别就营养风险筛查、病人的营养治疗等方面做了相关报告。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营养科王莹主任作了“新华医院营养风险筛查开展情况”的报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科洪莉主任作了“儿科营养风险筛查”的报告,主要围绕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营养风险筛查-评估-营养治疗流程、营养风险筛查相关临床结局、营养评估干预流程图、营养风险筛查的实践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齐玉梅主任和澳门镜湖医院肿瘤科曹亚兵主任则分别作了“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和“临床肿瘤病人的营养与治疗”的报告,对危重病人和肿瘤病人的营养问题、营养治疗的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体会。

(3)公共营养论坛。公众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长期开展营养调查与监测工作,并适时颁布居民膳食指南,用于指导公共营养工作。在论坛上,中国营养学会副监事长翟凤英作了“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干预对策”的报告,提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虽然明显改善,但仍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倡导了通过健康的膳食模式来预防慢性病。青岛医科大学营养与健康学院李铎副院长作了“n-3脂肪酸与慢性病”的报告,介绍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一些研究热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主要食物来源、体内代谢情况、保健功效以及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学部主任陈振宇作了“需要为胆固醇平反吗?”的报告,介绍了胆固醇摄入与LDL-C的关系,机体对胆固醇的负反馈调节体制,膳食胆固醇对血液中总胆固醇(TC)和LDL-C的影响,并对正常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症患者的胆固醇摄入量标准提出了建议。

三、学习体会

本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议题丰富,指导性和实践性较强,出访团获益良多。

(一)重塑了对营养科学的认知

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健康长寿已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健康GDP也成为新的关键词。健康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关系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民营养计划》,为了实现整个国民营养健康,《国民营养计划》制定了整体部署安排,采取了“七项策略”、“六项行动”,这将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存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全球化就是大融合。营养科学领域的大融合是一个发展趋势和历史必然,体现在地理空间的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大数据的融合。营养科学已经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融合了食品安全、统计学、流行病学、遗传学、代谢组学、社会学、心理学、政策学、人文科学等。营养数据不再是仅供营养专业使用的数据,如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的数据,可以为经济发展、食品安全、医疗保险、食品产业等行业服务,同样,其他领域的数据也可以为营养科学服务,时代发展需要大数据的融合,需要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

(二)瞄准注册营养师(技师)标准,开展营养人才的规范化培养

我校于2013年开设的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主要培养临床营养和食品安全管理人才,这跟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相似,但是也存在培养目标分散,学生学习压力大,实习行业与就业行业不吻合而造成职业资格考取困难等问题。因此我校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结合《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考试实施办法》,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对接注册营养师(技师)人才培养标准;同时加强高质量营养专业人才引进,按照营养师标准打造校内临床营养实践教学基地;争取学生毕业一年后顺利考取注册营养师(技师)资格证书。

(三)多途径开展营养社会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

目前我校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开展较少,主要开展了“营养进社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全民营养宣传周”活动,未能更好的体现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今后应积极对接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大力开展“周末大学生志愿者营养宣传”、“暑期大学生营养与健康社会实践”、“全民营养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膳食营养调查”、“营养风险筛查”、“社区营养监测”、“举办注册营养师(技师)培训班”、“社区义诊”等营养社会服务活动,提高营养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四)理论结合实际,提高临床营养实践能力

我校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的营养专业教师数量少,教师教学任务重,行业实践经验(临床营养)不足,仅仅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了短暂的顶岗锻炼,实践锻炼相对有限。今后可通过“暑期营养科顶岗锻炼”、“营养科短期进修”、“临床营养科轮岗”、“邀请临床营养一线专家赴校指导”、“出席临床营养学术会议”、“参与临床营养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提高临床营养实践能力。建议学校附属医院尽快组建临床营养科,学校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到营养科实际工作当中,这样既有利于附属医院临床业务工作的拓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yl6776永利集团

2018.9.26

(图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作报告)

(图2 两院院士李立明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