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对外交流与合作 > 正文

赴德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人:科技处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9/03 来源:本站 浏览:

2018年8月5日至8月25日,受学校派遣,本人到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接受德国职业教育相关课题的培训,此次培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授课形式多种多样,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了解了德国高等教育的部分情况,现将此次培训简要总结如下:

一、培训学习基本情况

(一) 培训地点和主题: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巴伐利亚州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二) 参训人员:来自陕西、湖南、广州、江苏、重庆、青海、云南、河南、湖北等共计25所院校以及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共计159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三)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情况

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代根多夫市,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6300人,教职员工400人;教授150名。现设有6个院系:应用经济系、建筑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系、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系、自然科学与产业工程系,以及医疗保健应用系。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次培训课程德方共安排22个内容模块、19位教授讲解的培训(其中外出实践参观学习3次)。主要涉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院系设置、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专业认证、行会与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验室建设、教师聘用、校企合作、双元制教学模式、科研项目申请、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内容。因本人工作关系,下面我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就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体系及教师聘用、实验室管理、双元制教学模式做简要汇报: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体系及教师聘用

德国大学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其中综合性大学117所,应用科技大学207所,其它类型的高校55所,综合性大学为研究型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培养应用型工程师高等学府,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体系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体系主要校级管理层、学校委员会和院系管理层构成。

(1)校级管理层  代根多夫大学校级管理层设校长、常务副校长、副校长。①校长:校长由学校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可以连任,校长在全校有绝对的领导权,负责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规划和设想。校长在教授招聘时起关键性作用,但由于大学教授的工资直接由州政府发放,所以大学校长不直接管理教授,教授都是依据法律自我管理;②常务副校长: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半年,试用期满后终身制,主要管理学校财务,具有独立的权利;③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学校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为3年,可以连任,校长外出时副校长可以代替校长工作。每个副校长被指定分管一个工作领域,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希望校长直接分管各个领域。

(2)学校委员会  学校委员会分校内委员会和校外委员会。其中校内委员会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学校科研工作者代表、妇女权益代表等构成。校外委员会由企业代表、外校教授、其他人员组成。所有委员会成员都是义务的,不做任何工作量折算。主要职责是选举校长、副校长;决定学校新上专业设置。

(3)院系管理层  院系设系委员会,系委员会由系主任、副主任、教师代表、科学工作者代表、其他工作者和妇女权益代表组成。系委员会选举产生系主任和系副主任。

2、教授聘任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称,只有教授一职,教授在德国属于公务员系列。在德国要想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博士毕业后到工业界,有七年工业界的工作经历,就有申请教授职位的资格,也可以申请读博士时大学的教授职位。另外一个是直接留校,留校后,虽然属于学校的正式职员,但不是永久位置,而要想成为教授,必须得先取得教授资格,留校五年以后,通过国家考试,具有与教授相当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造诣,才具备了申请教授职位的资格。与此同时,德国《高等教育大纲法》明确规定:在本校本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应聘竞选本专业的教授。这一措施防止了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上的“近亲繁殖”,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规定:教授之职,必须公开招聘。教授席位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的(也考虑学生人数,一般30-40个学生设一个教授),只有当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时,才从校外招聘,而不采取校内人员晋升的办法。公开招聘时,教授聘任程序和条件严格且复杂,聘任大学教授除要求博士学位外, 要在企业有5年的工作经历。

德国大学大量使用兼职教师。在德国大学教师人才队伍中,非正式教师和编外讲师的数量占教师总数的60%左右。作为授课者,他们与教授有同等的地位,不同之处在于,教授是国家公务员,拿国家的工资,而编外讲师不拿国家的工资,只得讲课酬金。(编外讲师制度能很好地考察学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信念,有利于净化学术环境)。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运行机制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很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 有数十个独立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分属于不同院系的相关学科, 分别由相关学科的教授负责,各实验室独立运行管理,学校层面无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实验室在建设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满足相应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需要,所有实验室都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放。学生要进入实验室需首先提出申请, 实验方案经教授指导、认可后可进入实验室。实验室管理路径短、目标明确,管理效率高。

2、实验室建设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多(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或企业捐赠等), 经费比较充足,但经费使用却极其严格, 很少有浪费现象。院系创建实验室都有长期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由实验室主任或实验室责任教授编制, 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等都由教授或所在的院系负责。学校根据各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学校每年的经费投入情况, 考虑轻重缓急进行经费的分配, 有次序、有步骤地建设实验室。

3、实验教学管理

在课程体系上,重视实验教学在学生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各学院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合理。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通常单独进行,实验内容均为设计性实验,很少有验证性实验。一般情况下实验项目在企业中要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有教授和企业专家亲自指导, 把企业的问题带到学校、带给学生,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进一步引导学生, 把新的思路变为可行的成果。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按照德国人自己的说法,“德国制造”之所以闻名全球,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1、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分类

目前,根据大学学习类型,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企业+职业学校[职业学院(BA)、双元制学院(DHBW)],但这种学校有些类似国内的培训机构,很多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企业建立的,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接受职业教育的实科中学(Reschule)或完全中学(Haupchule),学生理论基础差,学制2—3.5年,学生毕业后颁发德国工商管理协会(IHK)或德国手工行会(HWK)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成为“大学双元”,由企业+大学+职业学校构成,大学主要是应用技术大学(TH),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文理中学(Gymnasium),学生理论基础较好,学制3.5—4.5年,学生毕业后既颁发德国工商管理协会(IHK)或德国手工行会(HWK)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又有大学学位证书。本次培训涉及的主要是“大学双元”。

2. 德国“大学双元”培养模式的特征

德国“大学双元”培养模式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校和企业或组织机构两个学习场所,理论与实践两项学习内容,通常还可以获得高校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份证书。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入学前提是学生具有一般高校入学资格或带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实习或培训合同。学生既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要,又要符合高校的入学条件。

3.德国“大学双元”项目的流程

企业或组织机构首先与高校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然后企业或组织机构向社会提供培训的位置,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向企业或组织机构申请培训岗位,申请成功后,学生和企业或组织机构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签订3到5年的培训合同。最后,学生再向大学注册学习,本科学生在高校要完成180个学分的学习,与德国其他类型本科学生的学分要求相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参与培训。通常一半时间在高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培训。双元制模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没有普通大学生的寒暑假,通常一年有4到6周的休假时间。学生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签订合同后获得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工资。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专业主要涉及经济、工程技术和社会事业三大领域。

4.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类型

根据培训所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为联合学习。联合学习学制为3.5+1年:先1年(13个月)在企业实践,后3.5年大学学习,其中在第4--6实学期要到企业学习1学期,第7学期做学位论文,毕业获学士学位+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为加深实践。加深实践学制为3.5年,学生先1-2月企业学习(自己安排),然后学校学习,第5学期到企业学习,另每个假期到企业学习,第7学期学位论文。毕业只获学士学位。以上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获得中学生大学入学资格(Abitur)。

5.德国大学双元培养模式的优势

德国大学双元不仅弥补了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弱的缺陷,而且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大大缩短了其学习时间。德国高校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需要3年学习,包括半年的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的一项职业培养通常需要3到3.5年。德国有些高中生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就业或从个人经济考虑,高中毕业后会参加职业培训,如果学生先接受职业培训然后再在高校学习,两者相加学生至少需要6到6.5年时间才能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和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通常7个学期)。此外,通过企业的合作培养,学员大学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企业资助,学员毕业后通常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强。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大学的双元制合作项目满足了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在德国即使像奔驰和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尽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却不具备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权利,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招收了大批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文理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学生综合能力强,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则提高了入学门槛,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学生获得大学学士学位,这样也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和高校合作培养员工,企业也乐意参与。

三、学习体会

(一)德国应用技术高校教授的责任意识和履职意识均非常强,且实践动手能力在行业中均有一定影响力。

(二)德国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十分紧密。

(三)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契机,开办了一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使学科专业类别更加贴近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新服务。

(四)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四、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教职工的履职教育。德国高校之所以能高效运作,与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履职意识分不开。我们现在有很多老师还停留在要我做的阶段,远未达到我要做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们和德国教授之间的差距。我们要在教职工职业道德及履职教育上狠下功夫。注重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们的师资缺少企业经历,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企业引进或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二)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加强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结合社会发展及实际需要, 科研成果可以及时应用于教学, 教学同时催生新思路、新研究成果。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首先,要构建从课程内外、高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其次,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系列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再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构建验证、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契机,开办了一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使学科专业类别更加贴近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新服务。

(四)建立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说到底还是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做得好,我国高职高专应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与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具体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展开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中介组织(如各行业联合会)和政府等主体以各种方式参与支持校企合作。

 

 

 

 

yl6776永利集团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