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 专栏首页 > 年度报告 > 正文

yl6776永利集团2013年学风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人:学风建设专栏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12/14 来源:本站 浏览:次 字号:

 按照《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术[2011]1号)等文件的要求,我校坚持学风是立校之本、发展之魂的治学理念,坚持把讲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作为常态工作,贯彻到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中去。2011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动员和宣传,广大教师认真组织、踊跃参与,学校科研学术氛围浓、风气正,科研项目、成果奖申报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没有出现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重视宣传科技法规普及制度
我校十分重视各系部(院所)的理论学习工作,坚持教育和发展相结合,把国家有关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我校制定的科技管理制度作为新时期师生道德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全体师生特别是每年度新进人员认真学习。组织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等文件精神。学校专门建立校学术委员会网站和科研管理部门网站,并在学校校园网站建立了学风建设专题宣传专栏,定期发布国家有关学风建设法规和信息,师生们充分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维护个人和学校的学术声誉,了解规范科技活动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荣辱观,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责任管理
学术规范类、科研项目管理类、科研成果管理类、学术组织人才管理类、科研档案管理、学术科研工作考核与奖励管理等22项学术科研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全面构筑了我校学术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yl6776永利集团学术行为管理规范》、《yl6776永利集团学风建设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学术行为的规范,严格以制度行事,逐步形成了优良学风,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把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分级管理,特别是项目申报、奖项申报等,先由系部(院所)责任人严格审查,再由科技处管理部门认真核查,最后学术委员会评议相结合,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规范了学术成果完成人的科研行为,坚持预防为主,避免重大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三、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学校组建了校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做到重要学术活动、事件由委员会集体决议。为保证各项科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合理,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及校内外专家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各类课题的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检查,以及校内的成果认定、鉴定,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晋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工作。同时,加强我校学风组织机构建设,明确规定学风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学校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定期检查系部(院所)学风建设工作、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组织专家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加强了科研管理和学风建设的融合。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要责任部门,着力落实学风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学风建设委员会各项决议贯彻实施。
   四、加强组织与管理,科技工作取得突破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2011年学校组织申报各级科技类课题130余项,获准立项科技类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级(含学会)项目1项、市级(含市级部门)19项;生命科学馆被评为 “重庆市科普基地”。5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7项科技成果申报2011年度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奖。4项获市级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实现了学校市级中医药科技成果奖零的突破。 完成2011年度全国科技年报统计工作,并上报市教委。在各系(部)院(所)、人事处、财务处、总务处、教务处等部门协助下,对我校2010年度科技工作进行了统计,涵盖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论文、教材、专著、科研课题、成果、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统计,我校市教委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暨科技统计先进集体”;在中药研究所、高教所、中医系、基础医学部参与下,完成“2009-2010年重庆市软科学研究机构调查统计调查”工作,并上报市教委及市科委。
   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学术氛围
请名家名师进学校,提高学校学术科研氛围。邀请重庆医科大学知名专家如邱宗荫、王智彪、冯泽永、白晋等4名教授,于9-12月开展科研平台设计与共享机制探讨及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科研课题选题与方案设计、文化与健康等专题讲座,大大提高学校学术科研氛围及师生科研思维与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扩大教师视野及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及学术团体,2011年有255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会,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先后与各兄弟院校及学术团体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联系。
1 [2]